/ 光華 /
夜晚伴茶茁壯的是夜行的螢光,
微小卻能歡鬧每一夜。
如畚箕般的奮起湖,
迴盪著與山城間引起共鳴的故事,
火車與鐵路、山林涵養,
還有那份人的純粹。
春茶,從萎凋到入喉
光華村位於600 至1,100 公尺的阿里山山脈,為高山盆地地形,土質屬砂質赤土,與周遭原始森林產生落山風現象,使得此地的溫度比起同緯度的地區更冷。方位面東,陽光充足,因向陽而顯得格外抖擻的枝葉,神采奕奕地自土壤中凜然挺拔。這裡所產的金萱、烏龍,在香氣上特別清爽,久久不散。
光華又稱頂笨仔聚落,這裡在冬季,茶樹因天氣冷再加上缺少適量的雨水,致使茶菁的生長速度緩慢幾乎呈現休眠狀態,但自節氣交春後,因溫度逐漸回暖茶樹開始萌發新芽,使春茶的芽葉肥壯,色澤呈翠綠色,葉片質地柔軟,加工後滋味清新、香氣濃烈。
在外形上,茶乾呈條索緊結貌,沖泡後會產生濃濃的茶香,芽葉與茶梗肥壯厚實。「頂峰茶園」茶農鄧政源說:「我們有剛處理完的春茶,一試便知分曉。」用熱水將杯中的蜷曲葉片泡開,一開始味道並不明顯,當鼻子靠近杯緣,就能感受到奔放清新的香味,獨特的茶香令人精神一振。
追尋著春茶的腳步,沿著山麓一大片的「石砌梯田」向上攀爬,嶙峋石階與一壟壟綠葉縱橫錯落在山間,梯田上的採茶婦女一邊聊著,採茶的雙手飛快地在葉間橫掃。來到光華國小附近有家茶廠正在日光萎凋,那是「柏勝製茶」第一批採收的春茶,青翠的茶葉水分尚未蒸散,在陽光之下呈現飽和的色調。
接下來,製茶師傅將接連工作數十小時,由於茶葉採收的時間、當季的氣候以及茶種的不同,製茶師傅必須隨時調整殺菁的時間或是烘焙的火候,團揉過程中,慢慢的茶葉就會變形為捲曲,將茶味緊緊鎖住,就成了清香的春茶。
楊柳風輕拂旅人的臉,身旁的竹葉窸窸窣窣低語著。頂峰茶園後面有一片竹林,踩踏過崎嶇的石頭路,其中一片竹林赫然醒目,與旁邊的一般竹子相較,這群竹子格外壯碩,宛如竹中巨人。
這群泰國種的巨竹,雖然長得又大又粗,其巨筍的美味鮮脆一點也不輸給一般臺灣筍,非常適合入菜。面對這樣的巨竹,不免有些敬畏,也驚歎自然的壯美。
品藻文人的茶
名山獨有淨月相伴。「淨月茶坊」則是位於奮起湖,茶坊裡除了茶具還有許多書籍。主人林良禧看起來很斯文,也十分健談,談生態、談旅遊、談法律,甚至談核四,不管話題多麼廣泛,他最愛談的依舊是茶。
說起在不同時令喝茶的感覺,林良禧獨有一番見解,「春茶像農人在插秧,味道清新;夏茶則帶點海邊的感覺,比較豪邁;秋茶則像含苞待放的玫瑰,帶點內斂;冬茶則像禪定的老和尚,使人心靜。」
他說自己偏愛春茶與秋茶,相信每個節氣的滋味都隱含了大自然的啟示。由他親手泡的烏龍有著高山茶的淡淡沉香,甜味並不明顯,但是餘韻頗長,這似乎是文人喜愛的口味。
民初畫家陳師曾說,所謂文人畫的精神不過是古往今來對於人情世故的感慨,古人也說文人畫最忌甜熟,文人的茶也必定是這樣,在苦中才見甘甜,在淡泊中別見韻味。
信仰,有不同理解
清康熙21 年,風塵僕僕的老僧見半天岩峰巒挺秀,景物清幽,「此勝地也,宜為蘭若。」於是從南海普陀山,迎請觀音聖像供奉。從遠處瞭望此地,高接雲天,遂名為半天岩,又以山間之雲常現紫色,遶寺不散,將寺命名「半天岩紫雲寺」,於乾隆年間正式興建,建築氣宇非凡,莊嚴且環境清幽,現為縣定古蹟。寺旁立有一尊高77 臺尺的昇龍觀音佛像,色澤斑駁的古蹟碑碣,印證著歷史。聖潔的信仰,早在三百年多前在此落下了因緣。
奮起湖的杉林木棧道有一端入口位在鐵軌旁,那裡有間土地公廟,一個有意思又特別的故事。這間廟的正門原是面對著鐵軌,信徒必須站在鐵軌上拜拜,想見祈求的同時還得提心吊膽留意火車,但是危險從沒阻撓信徒的虔誠。後來,村民發現向土地公求大家樂明牌,只旺外地人卻沒有本地人的份,村民認為方位有問題,於是民國83 年土地公廟改建,將廟口轉了90 度,並且變成有龍柱的大間土地公廟,昔日正門前的階梯還保留在鐵軌旁,信仰在這裡隨民意流轉著。
另外最特別的是全臺「最笨」的土地公廟,「頂笨仔土地公廟」因為地名而得此號稱,這裡的土地公並不是一尊神像,而是一塊石碑上面刻著「福德正神」四個大字。
越是不具象的崇拜,往往被認為信仰的層次越高,因此,這裡的土地公非但一點都不笨,反而更說明了在地人對福德正神形而上層次的推崇,不僅如此,頂笨仔的幽默也讓信仰更貼近生活。
蒼勁枝幹傲然屹立在路旁,來到頂笨仔,一定會被這棵「百年苦楝樹」所吸引。苦楝又名「苦苓」,因諧音而得「可憐」的封號,因樹皮、木材味苦,故名苦楝,果實「金鈴子」有毒,卻又是許多野鳥的最愛,當果子成熟時,可見許多野鳥爭食,卻不會中毒,可見造物主之安排奧妙。
這棵號稱全臺灣最大的苦楝樹,樹齡已有130 年,到了春天重生新葉,開出了紫色的花蕊,與白色花瓣相襯,點綴在新綠的枝椏,如初春殘雪,亦是一番浪漫景致。
漫步歲月流金的老街
披著鮮紅色外套的車廂,在高海拔鐵道上徐緩行進,殘餘的光線向周遭無盡的稜線傾斜,平交道鈴聲叮噹響,這是阿里山的森林小火車。轉出159 甲,走169 線往北,進入南臺灣最具知名度的山城—「奮起湖」,房舍依山坡櫛比鱗次排列,百年老街最早從「奮起湖文史陳列館」一帶開始的,後來逐漸往火車站附近發展,現今最熱鬧的老街在火車站下方有一條500公尺左右的街坊。
火車與鐵路造就了繁華,現在老街讓遊客拾階上下遊賞,而老火車靜靜地停在車庫展示區,彷彿那段歷史靜止了一樣,與街道的熱鬧互相襯映著,旅人購買老街的名產也享受老街的味道。
奮起湖文史陳列館建築物造型雅致,裡面有阿里山鐵路和奮起湖的歷史簡介、鐵路文物的展出等,一張照片、一個擺設都能寫下一篇故事,舊煤燈與火車維修工具靜靜躺在櫥窗中,因為脫離了現實的脈絡,它們金屬的光澤與器械的姿態,竟然像極了前衛的藝術品。
而老街外圍卻有另一片天地,一塊古樸的木頭牌子,寫著「愛玉伯ㄟ厝」,隱身在不起眼的民宅中,是許多行家私藏的口袋景點。這裡販賣純手工的愛玉相關飲品,愛玉伯夫妻都是阿里山資深的野生愛玉採集者,年紀慢慢大了以後,才決定開設這間店,小小的庭院,常常座無虛席,旁邊種了一棵愛玉,讓來客可以看到愛玉的生長過程。
其實愛玉的口味大家並不陌生,但是看過製作愛玉的過程就會覺得愛玉特別珍貴,尤其愛玉果需要爬到高大的樹上摘採以及長時間的曝曬與搓揉,製作過程成就了美味的關鍵。
南北側的山林饗宴
從車站車庫正對面走入北側「奮起湖步道」,其中有一段「木馬棧道」是日治時期日人建造阿里山奮起湖段,採取天然資源與鐵軌枕木用料。起先在鐵道附近用人工搬運,後來利用木材廢料,鋪在路上形成拖運軌道,用木車沿著山坡向下拖運,木車像馬一樣馱負重物下山,因此又叫拖木馬,也是臺灣早期林業發展方式之一。
沿途可欣賞紅棕、柳杉林、野牡丹葉冷水麻與奮起湖神木等美景,接下來可以接到「翠竹坡」,翠竹的枝條重重疊疊就像一片綠色的布,當外面的太陽穿透竹林,就會形成翠綠色的光幕,捉摸不定的光線源頭,枝葉沙沙的摩擦聲來自四面八方,在某一瞬間,空間感就這樣無限延伸了,是沉澱心靈的好地方。
陽光穿透林間縫隙,間歇散落一地,彷彿時間都凝結了。奮起湖的南側幽境「杉林木棧道」,柳杉、臺灣杉木林環抱著小橋木造步道,偶有穿插其中的姑婆芋,走起來比一般步道更為爽朗,兩旁的樹木挺直高聳,不會與人爭道,而是像個守衛般的直挺挺羅列在側,杉木的香味也讓人精神一振。但實際上,這是一段坡度陡峭的山路,從這裡可以繞奮起湖一圈,接受芬多精的洗禮。
暗夜林中獵奇
有別於奮起湖的山林秘園,頂笨仔的生態是屬於夜晚的,暗夜密林中,點點螢火為黑色山丘綴上光芒,這是光華山中的小驚奇。從「湘泉民宿」後面的「賞螢步道」走去,那是光華「古汗道」其中一段,整個路程大約20分鐘。每年四月,除了路邊隨處可見的螢火蟲,還有大端黑螢飛在較高的樹上,仰望小小的光點慢慢的星空下移動,亦有種星星隨之隕落的錯覺。
除此之外,還可以看到白面鼯鼠,找尋白面鼯鼠時需要帶著手電筒,因為在黑夜之中有光線掃過牠們的眼睛,會發射奇異的光芒,便可知道位置,幸運的話,還能看到不怕生的樹蛙攀在竹子上,圓滾滾的大眼睛,像是跟旅人問好。
除了螢火蟲、白面鼯鼠、樹蛙,在七、八月的雨後,竹林間還有特別的菇類—螢光蕈,螢光綠的色彩要在沒有光害的條件下才能目睹。螢光蕈、螢火蟲、白面鼯鼠、魚固魚以及天上的繁星,這些在黑暗中閃爍的光點,構成視覺上的新奇饗宴,讓頂笨仔有著「五星集」號稱。
光華像同時存在著兩種旋律,白天的辛勤與夜晚的靜謐,採茶姑娘、製茶師傅的雙手規律節奏,搭配萬籟俱寂中的細小身影晃動,像是低迴的音符繼續吹奏。奮起湖的鐵道山城中,不只有遊人紛至沓來的老街,山林中更寫著日治時期的歲月痕跡。
在這座不亦樂乎的山城中,看見人類與大自然互動,並醞釀出在地的精采故事,還有一群信仰神祇、渴望被庇佑的純樸鄉民,想真實體會個中玩味,非得親自走一趟!
(引用自嘉義縣文化觀光局)